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,VI(Visual Identity)系统设计是绕不开的一环,尤其是其中的VI品牌图案部分——它不仅是视觉识别的核心元素,更是企业形象的第一张名片。很多企业在启动VI项目时,往往只关注“看起来好看”,却忽略了执行层面的细节管理,导致后期反复修改、预算超支甚至项目停滞。这篇文章不讲虚的,就从实际出发,聊聊为什么“范围”这个词,在VI品牌图案设计中至关重要。
什么是VI品牌图案?
先明确概念:VI品牌图案指的是构成品牌视觉体系中的图形符号,比如Logo、辅助图形、图标、字体组合等。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作品,而是服务于整体品牌战略的功能性设计。一个合格的VI品牌图案,必须具备辨识度高、延展性强、使用场景清晰等特点。很多企业误以为只要设计师画得漂亮就行,但其实真正决定成败的,是在项目初期就把“做什么、做到什么程度”说清楚。

当前企业常见误区:范围模糊=项目失控
不少品牌方在找设计团队时,常犯两个错误:一是觉得“我给个方向就行”,二是认为“改几次也没关系”。结果呢?设计师一头扎进去做了一堆方案,客户看完又说“不是这个意思”,来回折腾几轮,时间拖了、费用涨了,最后出来的效果还未必满意。这背后的根本问题就是——没有定义好工作范围。
举个例子,有些企业只提了一句“要做一套完整的VI系统”,但没说明是否包含应用物料(如名片、包装、宣传册)、是否需要适配不同媒介(网页、移动端、印刷品),更没约定修改次数和周期。这种模糊的指令会让设计师无所适从,也容易引发后续扯皮。
典型问题暴露:需求边界不清 + 沟通断层
具体到执行层面,最常见的问题有三个:
这些问题叠加起来,就形成了典型的“范围陷阱”——你以为你在控制进度,其实你只是在被动应对变化。
如何破解?用SOW+分阶段确认来守住底线
解决之道不在技术本身,而在流程管理。建议采取以下两个动作:
第一,制定一份详细的工作范围说明书(Statement of Work, SOW)。这不是形式主义,而是把每一步的责任、产出物、时间节点、验收标准写进合同里。比如:
第二,建立分阶段确认机制。每个节点都留出足够时间供客户审阅反馈,而不是等到最后才统一看。这样既能及时纠偏,也能减少无效劳动。
这两个做法看似简单,实则能极大降低项目风险。我们曾服务过一家初创科技公司,他们在第一稿就明确了所有细节,项目按时交付且一次通过,节省了近40%的成本。
如果你也在为VI品牌图案的设计头疼,不妨从“范围”入手,重新梳理你的项目逻辑。别再让模糊的需求拖垮执行力,也别再让设计师替你承担本该由双方共同厘清的责任。
我们专注于品牌视觉系统的全流程落地,从概念构思到执行落地都有成熟的方法论支撑,尤其擅长帮客户把抽象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设计任务。目前已有上百个成功案例覆盖互联网、制造业、教育等多个行业,欢迎随时交流探讨。
18140119082
工期报价咨询